最新消息
醫師專欄
大腸癌的防治~篩檢是第一步
 

 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生 謝銘鈞教授 口述  

                                 文字工作者  陳亞南執筆

                                                                                                                                  

    生活周遭有愈來愈多罹患大腸癌的病者,這是無法扭轉的趨勢嗎?

     罹患癌症很痛苦,一般人聽說自己得了癌症,第一反應都會大聲痛哭,覺得自己完了,慘了,面對癌症,除了有家族史的一般人以外,自己是否也要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呢?
     也有人警告我不做大腸鏡檢查沒事,一做就有事。真的是這樣嗎?到底我要不要來做大腸癌篩檢呢?
                                                                                                                              
 
       大腸癌是世界最常見的癌症。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隨文明及開發而呈快速增加的趨勢,這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歐美國家、日本或台灣。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統計顯示,其中大腸癌發生人數七度居冠,2014年新增病例就高達1萬4,965人罹癌,較2011年發生人數增加878人(增加6%)。
 
       也是根據統計顯示:台灣癌症標準化發生率,高過許多歐美先進國家,顯示我們在癌症防治的工作仍需持續努力。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醫師跟全民的責任。
 
ㄧ大腸癌防治
       為什麼說大腸癌的防治工作是醫師和全民共同的責任?
 
       舉個實際的例子:從1995年(民國84年)起,由於政府提供婦女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由於婦女朋友的普遍認同及參與,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就長期呈現下降趨勢,現在子宮頸癌已脫離了10大癌症排行,顯示了篩檢工作的奏效。  
 
       不諱言的,癌症的確很麻煩、很痛苦,所以更要想方法來對抗它。
       對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在可以治癒它的時期中把它找出來而且治癒它。當然醫師也希望早些將那些癌症在很容易痊癒的時候找出來治療,讓恢復病人健康過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相關的腸胃病門診,醫師都會適切的詢問病人:是否做過大腸癌篩檢嗎?
       必須知道一個要點:參與篩檢的人數增加,透過篩檢發現癌前病變及癌症個案的人數隨之增加,及時治療的機會也隨之增加了。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一種治癒率很高的癌症。世界衛生組織表示,30%以上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總之,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哪些人要來做大腸癌篩檢呢?
 
        曾經患有大腸癌瘜肉者,曾有家族史者之外,一般人是否也要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呢?
 
       由於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以在50歲~70歲的年齡層居多,因此,衛福部(前身為衛生署)自93年起,開始推動50-75歲大腸癌篩檢服務,轉診中心找出很多,且約三成以上屬於零期或第一期的個案。
       由於國人飲食攝取偏好西式及缺乏運動,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歲以上的民眾,每2年至少應該做1次糞便潛血篩檢(IFOBT),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以早期診治。
     然而,不幸的是在最近幾年,臨床醫學上已發現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的傾向。因此提前十歲作大腸癌篩檢也是合理的。至於男女的比例則約在1.4:1 左右,大腸直腸癌症是消化器癌症中男女性別發生率差異最小的 。
        至於曾得過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亦有很高機會得到大腸直腸癌。學者認為與高脂肪之食物﹑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
 
 
 
 
 二     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FOBT)是檢查糞便中是否含帶有血,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因此實施起來相當簡單方便,在一般腸胃門診中,醫師也會關心地詢問或建議做一次大腸癌篩檢。
        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所以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的進一步檢查。也就是說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他的好處是在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可以直接取樣做切片或是將它切除。

 三    及早治療可治癒
        只要是早期發現的大腸癌,及早治療是可能痊癒的。根據研究,第1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5%以上,第2期未轉移者,也有7成的5年存活率,到了第3期有淋巴轉移者存活率則降至5至6成,若到了第4期已發生遠端轉移者,存活率就很低了。
 
        因此大腸癌的篩檢,找出腺瘤瘜肉,當瘜肉在一公分左右或以下,用內視鏡便可進行瘜肉剪除術將它剪除 由於醫學研究的進步,器械的進步,現在瘜肉在2、3公分內也可以安全剪除。
        至於篩檢、切片、化驗之後,若判斷為第二、三期,只要經過開刀手術、半年的化學治療等療程,治療效果也很理想。由於醫學進步、化學治療的進步,病人的照護方法也都在進步中,因此預後效果也是很好的、可以痊癒的。所以千萬不要逃避、害怕,而不肯來做篩檢。
 
        然而做大腸鏡,進行瘜肉剪除術要住院嗎?
 
       大多數的息肉門診就能處理完成,不需住院,亦不需全身麻醉,早上來門診處置,下午就能正常工作、絲毫不影響你、家人及社會,這也是醫師呼籲大家來做篩檢的原因和意義。 
 
總結:
 一 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醫師建議你從四十歲開始,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驗。
 二 對於具有大腸癌危險因子的人則建議如下:
      1   曾罹患大腸息肉的人,建議儘快來做檢大腸鏡。
      2   如果一等血親,像是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曾經罹患大腸癌,則建議從三十歲開始,就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3   如果你的家族中有幾位親屬,在不同的世代罹患大腸癌,而且診斷的年齡比較年輕,建議你再提往前提前十歲開始作大腸鏡篩檢。
      4 已經罹患大腸癌的個人,在手術切除大腸癌之後,除了每三個月的複診之外,每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
      5  曾經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方面癌症的女性,也是大腸癌的危險群之一,應該前來檢查大腸鏡。

 


作者資歷

謝銘鈞教授
現任  臺大醫學院腸胃科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士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

陳亞南
一個生長在台灣,罹癌後依然微笑,依著自己信念生活的女子,
喜歡工作,喜歡寫作,也喜歡旅遊。經營了很多文字和畫作,出版過的散文集有:《尋訪大陸美麗山水》、《閑閑走走──台灣小旅行》、《拾穗人生》、《人間有愛》、《和自己相遇》、《荷風清恬》、《猶有溫婉》、《靜對滿天星》等。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少年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散文獎、全國文學報導文學獎、梁實秋文學創作獎等國內多項重要文學獎項。
2015-12-07 12:08:40
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生 謝銘鈞教授 口述
Copyright 2020©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7號|Website Design & Hosted By Lyons Digital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