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生 謝銘鈞教授 口述  
                                文字工作者  陳亞南執筆
                                                                                                                                   
    報章上報導:大腸癌連續七年都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 許多有關談論醫療的節目,來賓中不少專業醫師都在大談國人的大腸癌情況。
 
      罹患大腸癌的患者真的那麼多,而且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嗎?
      如果真的愈來愈多罹患者,又要怎麼檢查出來,檢查會不會很貴,很痛苦?
                                                                                                                                  
     
        真是不可承受之重,大腸癌已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
      這個從大腸病變出來的癌症,所謂的「大腸癌」,已經是世界上很常聽見或接觸的癌症了。
      從二十年幾前開始,國內臨床醫學的診斷統計就指出國人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明顯增加很多。
 
      怎麼會有這樣的病症?難道就是因為文明、開發的關係嗎?一般人都這麼簡單的歸咎。
 
       大致說來,一個國家從開發中邁入已開發,各方面的進步,尤其醫學研究上的發展會讓許多癌症減少,但是也有一些癌症反而會增加出來,大腸癌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生活飲食習慣西化後,大腸癌的病例就會增加。
 
       尤其這五年以來(自2009年後),大腸癌的罹患者更躍為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一名了。2014年新增患者竟有約1萬5000人(詳細數字1 萬4965人)這樣驚人的數字。再回溯25年前,那時大腸癌還在十大癌症裡只排名第六。
 
 
        其實在60、70年代,不少醫學前輩已經看出這個趨勢,只可惜那時國家沒有經費無法做全民篩檢。
 
       根據醫學報導:飲食西化的台灣,發生大腸癌的機率超過了美國。這實在是不太榮譽,也是令國人要警惕的事情,為什麼平均所得、開發程度沒有歐美國家來得高,但是罹患大腸癌的患者比例卻會比較高?
       這件很令人警惕的,或說是應該要探討、積極尋求改善的情況,許多醫學前輩早已發現並且著手找出診治對策。
 
       也由於醫學前輩的遠見和全心投入,提出簡單、可行的大腸癌篩檢計劃,1992年開始,在全台灣北中南東的十幾個醫學中心同時進行。
       篩檢方式高危險群直接做大腸鏡。1992年,那時還只有公勞保,沒有全民健保,但是就在衛生署(今衛福部的前身)的支援下、執行的3年中,將可能隱有大腸癌的高危險群的人找來做篩檢,得出很好的結果:花費只約要6~ 15 萬(新台幣)能找到一個大腸前癌病變,也就是腺瘤或俗稱瘜肉者。癌花費只約要15~ 25 萬(新台幣),就能找到一個大腸癌。
         
       大腸的瘜肉,從60、70年代時候就知道是癌前病變有 85 %的大腸癌是從瘜肉轉變來的  但是若在早期把瘜肉拿掉,就可能不至於產生大腸癌的病變了。
 
       然而,也許有人疑惑:花那麼多錢15~ 25 萬(新台幣),找出一個患者划算嗎?
 
         費用台幣15~20萬元可以診斷出一個早期大腸癌患者,治療簡單,預後佳,且5 年存活率大於 90 %。
 
     
       2014年裡發現的1萬4965個的新病例中,其中有將近20%是第四期。若在第四期左右有症狀了才被發現,病人平均存活的生命期只有20~30個月,為要讓病人多活一年,而非治癒,一年的醫藥費用已經平均需要國家健保二、三百萬的醫療支出。
       同時,一個病人對一個家庭的影響更大:經濟支出、家庭生活失序、心理負擔,在在造成壓力。
       而社會也有影響啊:失去一個工作力。
 
       那麼,再來回顧1992年,那時候設定的高危險群是哪些人呢?
      一 曾在大腸內長有瘜肉者。
     二   曾有家族史者,就是家庭中父母、兄弟、子女一等親之內,
    曾患有大腸癌者,因為他們約有50%的類似基因,他們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是正常人的四倍左右。所以雖然當時沒有任何症狀,也請他們前來篩檢,費用全由衛生署支付。
三 乳癌患者。
 
   
      1992年那時期所做的努力,純屬台灣本土研究,研究出來的結果非常有價值,所以後來更反應到國家長期的衛生政策上,有鑒於癌症造成人民生命威脅和社會嚴重負擔,所以在2003年(民國92年),通過了「癌症防治法」。國家賦予責任:規定包括所有教育部所屬的教學醫院、衛生署轄下的各醫院,各財團法人所有的醫院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都有權利和責任要努力改進對癌症的研究和診治,而國家也有義務給予經費支持和監督。
 
       衛生署(現改制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現改制為國健局)
   從99年開始,便將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納入預防保健項目,透過健保特約醫院就近提供篩檢服務。
 
       特別是如果一旦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便要再進一步作大腸鏡篩檢。
      可是住家在小鄉鎮,萬一又有壞狀況,那要怎麼辦呢?
       不緊張,放寬心,即使受檢者居住在偏遠的地區,僅有憑藉檢查報告就能到任何一家醫學中心或專科醫院就診,並且醫學中心都設有特殊窗口及時服務及幫助,讓患者及早發現大腸癌以掌握治療大腸癌的最佳時機。
 
 
     這裡也要再次和所有人做一個呼籲:癌症的診斷不能疏忽和拖延,若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務必前往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救回自己一命醫師也絕對會謹慎,因為那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若民眾不願意配合篩檢及後續追蹤,錯失預防的機會,致使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攀升,讓人十分痛心。
 
       癌症雖可怕,但是有四大癌症:
        1  乳癌
        2  大腸癌
        3  口腔癌
        4  子宮頸癌。
   
        卻是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診斷方法十分確實、不麻煩。尤其大腸癌,若能在癌變之前,將瘜肉切除,就阻斷了大腸癌的發生。
        因而在此也提醒有其他癌症如乳癌患者,要早早來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因為乳癌患者與大腸癌患者有相似的飲食生活習慣。
 
       說道大腸癌,我在台灣醫學會、消化系醫學會、內科學會都做過多場演講,就是要喚起大眾重視大腸道的健康。
 
       台灣對治療大腸癌的效果非常好。三十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流中或許只是一個小逗點,但正是許多醫學前輩一生的執著和專業,在前輩指導下參與的研究者,當年也許只是一個小小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而後在不斷學習、充實下,都繼續投身於大腸癌臨床醫療或研究工作以迄於今,尤其仍然堅持努力於對大腸癌的預防、診治的突破。
 
      所以,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腸道,盡早到住家附近的教學醫院或專科醫院做一次大腸癌篩選吧!
 
 晚安。 |
作者資歷 |
陳亞南 一個生長在台灣,罹癌後依然微笑,依著自己信念生活的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