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心婦幼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許振東 醫師    口述   
 
親愛的許醫師:您好。
我的小孩上小學一年級了,我擔心的事也發生了,有小朋友不肯跟他坐一起,說他動來動去,老愛戳人;而且老師嫌他太粗心,一不小心就弄翻桌上的鉛筆盒或午餐盤。 
 
我的小孩在家裡常被小姑姑喊罵是過動兒,我雖然心裡很痛、很不捨, 可是我的小孩確實是太過動,一分鐘都不能安靜,東摸西弄,常常弄壞家裡的東 西,也讓愛安靜的姑姑受不了。
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曾有老師建議我帶他去檢查,可是我沒有。小孩又沒有生病,只是活潑了些,愛跑來跑去,精力旺盛。後來,因為上課時常常發生狀況,經常被老師找去,我才擔心了,我的小孩是過動兒嗎?好動就是過動兒嗎?真的要來醫院診斷治療嗎?
病童的媽媽上
 
 
 
「過動兒」,光從名稱上看,很容易誤以為病症就是過動。
臨床上,「過動症」正確的疾病名稱叫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因為注意力缺損,專注力不能持續,以致於一直動來動去,所以表現出來的就是「過動」的樣子。
這個病症關鍵在注意力不足這部分,過動常常只是病童的表現。ADHD在臨床醫學上有嚴謹的診斷標準,需要一段時期的觀察與追蹤,不能簡單看說好動就逕下判斷,所以並非調皮的孩子就是過動兒,要診斷孩子是否為過動兒,要經過專業的評估。  
壹、過動症的行為特徵與診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病童的主要病徵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注意力散渙(inattentive)或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
(2)過動(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 衝動(impulsive)。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部與行為發展上的疾病,根據臨床症狀檢測來判斷有一套標準,包括:
1.下列症狀中,出現至少六項,持續六個月以上。
2. 同時發病年齡在七歲以前。 3. 廣泛發生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場合(例如: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及家裡)。 4. 明顯造成社會、學業、或職業功能受挫或障礙。 還需要排除其他診斷,譬如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焦慮症、情感性精神症、人格疾患等,就可能患有ADHD。但是並沒有任何一個特定的檢驗可以確定診斷,通常是靠一些評量工具來分析孩子患病的可能性
  
這些症狀包括:
(一)注意力不足方面
1. 常忽略細節,在學校功課、或其他活動中粗心犯錯。
2. 做作業或遊戲時不能持久、專心。 3. 常常聽而不聞。 4. 常常不聽從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雜物或該做的事。 5. 對於完成需要按照順序或多步驟的工作或活動有困難。 6. 常常逃避或非常討厭需要持續專心的事物。(例如:學校作業、家事等) 7. 常弄丟東西。(例如:玩具、家庭聯絡簿、鉛筆、課本、用具等) 8. 容易分心。 9. 健忘。 (二)過動-衝動方面
1. 在座位上常手腳動來動去或身體扭動。
2. 坐不住。 3. 常常過度的跑來跑去或爬上爬下。 4. 很難好好的玩或上課安靜聽講。 5. 沒有辦法持續做一件事而換來換去。 6. 多話。 7. 常常在問題尚未講完時就搶著說答案。 8. 在需輪流的團體活動或遊戲中不能等待。 9. 常常干擾或侵犯別人。 貳、過動症的流行病學現況
全世界大約有5-12%的孩童有ADHD的病症,而在台灣,其盛行率約為7-8%,男生多於女生。依據統計趨勢顯示,過動症的比例愈來愈高,以致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過動症的比例愈來愈高,病童越來越多呢?
其實這種現象或數據,有個很重要的因素,過去這類孩子都被當作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入學後也有被認為是不會讀書而被家人送去當學徒或提早去工作,不會被家長帶來就醫。許多研究也發現,ADHD的症狀通常會持續到成人,一般成人的症狀,像是難以完成具邏輯性的工作、容易衝動、脾氣控制較差等,所以這些人會常換工作,生活上與易超速違規、高離婚率相關。
然而,現在拜醫學常識的普及,與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我們已經知道這種過動的病症跟腦部多個區域的局部和連結功能與神經傳導物質異常有關。過動症的病童不是他故意過動愛作怪,而是他生病了。因此現在入學後,會經由老師轉介,求助於專業的診治,病童自然就會被發現確認。
換言之,因為現在大家比較注意這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可以及早發現,及早介入處理,同時由於臨床治療上的進展,各方面的輔導,更能幫助這樣的孩童,有益於病童的人格發展,加強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過動症的治療
根據研究,患有ADHD的孩子,約有一半以上合併反抗對立性疾患,三分之一合併焦慮疾患,四分之一合併學習障礙,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療,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出現合併憂鬱、物質濫用,和女性未婚懷孕等反社會行為的比例也比一般孩子高出許多,因此,及時介入處理這類的孩子就顯得格外重要。
目前臨床上對於過動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藥物治療
二、認知行為治療 三、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治療 無論選擇哪種治療方式,在治療期間,家長與學校的理解與互相協助都相當重要。其中針對六歲以上的兒童或青少年,多半視嚴重程度以藥物治療合併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而六歲以下兒童,因為缺乏充分的藥物試驗研究,多以行為治療為優先考量,除非行為治療效果有限,才考慮加入輔助性的藥物治療。
過動症跟大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有關,而實證研究證明藥物治療是最有效和基本的治療方式,由於藥物治療是作用於小朋友的腦部,因此在用藥的情況下,要密切觀察小朋友臨床上的變化。目前上市合格使用的藥物,效果都不錯,簡單的說,藥物治療ADHD的效果相當顯著,八成以上都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
然而,也有人主張完全不用藥,有家長因此排斥給ADHD的孩子使用藥物,而純用其他非藥物的方式處理。關於這些疑惑與爭議,建議應該從實證醫學的角度來思考:藥物是有明確證據支持是能幫助這些孩子的最有效治療方式,至於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像是飲食調整、健康食品、中草藥、感覺統合、小腦訓練等方式,並沒有任何嚴謹的科學證據證明是有效的。
也許這些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本身不會傷害到孩子,但影響到的是就醫的時機,孩子人格的成長與學習的歷程無法重新來過,而且給予孩子不適當的錯誤認知,以及把時間與金錢花在不恰當的治療方式,這些都是在治療上最需要瞭解的地方,所以在選擇治療方面應該要與專業的醫師討論,不要只聽信片面偏頗的資訊而耽誤了孩子的未來。換言之,既然用藥確實能對ADHD的小朋友有所幫助,為何不用藥呢?只要密切觀察小朋友用藥後的智力與發展行為,所以醫師建議該用藥就是需要用藥。
當然對於ADHD的病童,不可能單純地只是用藥就可以解決,還要配合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及學校的補救教學,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療策略。像是學校老師的理解與協助就相當重要,配合認知行為治療,加強與多鼓勵其正面行為以減少挫折與自卑感,對於小孩未來的人格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
在此誠心地提醒大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好動與衝動,都不是他故意的行為,家長們要十分有耐心與愛心,充分瞭解孩子的疾病,要常常鼓勵他們好的表現;有時候換個角度來看孩子,找出孩子有興趣的、很專心能安靜的事,也許能為孩子開了另一扇窗。
對於治療ADHD,家長要有正確的認識,在愛子心切下有些家長會尋求其他另類療法或偏方治療,而捨棄了正規的治療方式,所以還是再苦口叮嚀:西醫是實證醫學,藥物的上市更建立在許多驗證的科學之上,不要被錯誤的訊息所誤導,應該與專業的醫師充分討論配合,若有相關的問題還是應該諮詢專業的醫師,才是最明智的態度。
 
 
 
 
 
|
許振東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溼科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