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
大腸癌第二、三期的治療與照護
 
 
                                            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生 謝銘鈞教授 口述  
                                                                                文字工作者  陳亞南執筆
 
                                                                                                                                                             
  親愛的謝醫師:您好! 
 
        兩年前,我體重減輕不少,以為是減重成功,十分開心,還跟朋友炫耀。
        但是接下來我發覺自己根本沒食慾,吃不下,去看家醫科,醫師說我是胃酸逆流
        之後我食慾不佳,拉肚子時,就去藥局買些藥服用。
        今年2016年春天開始,斷斷續續血便了半年,
        起初以為是天氣變化肛門乾燥,擦拭太用力造成的,後來又覺得可能是月信。直到家人逼我徹底檢查。這一徹底檢查,醫師發現我罹患了大腸癌,而且初步斷定可能第二期末到第三期的狀況。
 
        在等待切片報告的期間,我已經住進了醫院,可是不知道接下來的手術如何?我跟醫師說我怕痛,還沒有進手術室就已經痛得很了主治醫師安慰我靜心接受治療,也安慰我手術後,醫院也會有個案管理師長期追蹤,只要我好好配合,生命是有保障和機會的。
 
        謝醫師,我的心情一片混亂,快要崩潰了。怎麼會這樣呢?
        我將會動什麼樣的手術?又什麼是長期追蹤呢?我實在是通通不知道。
        謝謝醫師!                                            
                                                                                                              慌亂的病人
  
          大腸癌的發生,絕不會是突然的。
          大腸癌的發生,大部分是先經過瘜肉滋生階段,再轉變為惡性腫瘤。大腸良性瘜肉通常要經過68年才會惡化為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的症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痔瘡而忽略,便血以及排便異常都是重要警訊。
 糞便篩檢是一個簡易的方法,目前政府也有補助50~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而且檢測地點很多、很方便,可以到全省各地衛生局(所)或健保簽約醫療院所洽詢。
 
         經過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民眾,經大腸鏡檢查後大約有3040%會發現有大腸瘜肉問題,有4-5%為大腸直腸癌。其中如果瘜肉大於兩公分,更有接近50%的機率可能已產生癌化現象。除此之外,家中一等親中曾有人罹患大腸癌或家中曾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民眾,皆屬高危險群須多加留意,並應該提早到40歲開始就接受篩檢。
 
   
        做過大腸鏡、切片等病理檢查,假如報告為大腸癌第二期基本上以手術為主,而後治療先告一個段落,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定期追蹤。
 
      
而假如病理報告是第三期,就會建議病人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降低日後癌症復發的機會。簡單地說:第三期的病人要做化學治療,主要是為了降低復發的機會。

   若腫瘤有轉移到其他的器官,如肝臟、肺臟或等其他器官,臨床上就屬於第四期,這時候除了化學治療之外,我們還要考慮需不需要再加做標靶藥物來提高治療的效果。

        
因此對於第二期大腸癌患者,除了高危險群患者(如腫瘤有破裂、阻塞、向外侵犯周圍組織、細胞核分化不良、淋巴腺摘除不足等),可以考慮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外,一般並不建議給予輔助性化療。
 
        不過,醫療不是絕對的二分法,還是要考量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還有腫瘤侵犯的程度來做治療,當然最重要的是病人本身治療的意願。
 
        大腸直腸癌手術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傳統的開腹手術,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腹腔鏡微創手術。
 
        這兩種手術的優缺點,門診的時候,醫師都會跟病人解釋清楚。這裡要跟大家溝通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管是哪一種手術,癌症手術的目的,就是要把腫瘤切除乾淨。所以說不管主治醫師是實施傳統的開腹手術,或者是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腹腔裏面切除的範圍是一模一樣的,不會因為腹腔鏡手術傷口很小,就沒有切除乾淨。傳統跟腹腔鏡術式的差別,只在於傷口美觀跟疼痛二部份而已。
 
       那麼,會什麼會引起癌症病患疼痛呢?只因為要手術嗎? 

       
事實上並非所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疼痛,然而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可以引起癌症病患的疼痛。疼痛可以是因為治療而引起的,譬如病人在開刀後會經歷開刀本身引起的疼痛。甚至疼痛也可能是與癌症本身完全無關,例如肌肉扭傷、牙痛、或頭痛等。癌症疼痛的程度與癌症的種類、疾病的階段以及患者本身對痛的忍受力有關。

持續數日或更長久的癌症疼痛,可能要考慮以下原因: 
    1      腫瘤壓迫神經。 
    2      發炎或炎症反應。 
    3      血管通道受阻而引起血液循環不佳。 
    4      身體內某器官或管道受阻。 
    5      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而引起骨折。 
    6      開刀的後續作用,因缺乏活動而導致僵硬,或者藥物的副作用,如便秘、口腔破皮。 
    7      對疾病的非身體性反應,如緊張、沮喪或焦慮。
 
         勇敢接受手術,遇有疼痛,不妨告知主治醫師及醫護人員,醫師都會給予最適時、最適當的處理。
 
         一般來說,癌症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是可以根治的,大腸癌也是如此。
 依據臨床統計資料,如果大腸直腸癌其癌症期別是零期或第一期,五年存活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第二期其癌瘤侵犯到腸壁肌肉層,五年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第三期其局部淋巴腺已有轉移,如果手術切除乾淨輔以術後輔助性化療,五年存活率仍超過百分之七十,其預後也可說相當良好,切勿諱疾忌醫,耽誤治療的時機。

        
在大腸癌手術後,最容易產生復發或轉移的時間是兩年,五年以後再發生復發或轉移的就很少,因此五年存活率並非表示只能活五年。
 
        最後要來與病友談談「長期追蹤」。
        長期追蹤不是找麻煩,而是對病人的關心及照護, 長期追蹤門診主要是針對癌症治療結束以後的病人,在進入追蹤階段,提供一個全面性整合醫療的方式,透過全人照護的觀念,來達到病人早日回歸正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
 
        因此每一個病人,不論是關於手術上的疑慮、手術後的調適或病後生活中要注意的事情,都可以善用「癌症資源中心」,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給予你詳細的解惑和幫助。「治療後長期追蹤團隊」是這個世紀在醫學進步中發展出來最有利於癌症病人長期照護的新觀念。
       最後有幾句話送給大家:
       即使身軀病痛;也不能減弱追求健康的勇氣;要能勇敢迎戰,不畏不懼 因為家人、親友 、醫師都是你的支柱。
 
       加油,祝福每個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資歷

謝銘鈞教授
現任  臺大醫學院腸胃科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士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

陳亞南
一個生長在台灣,罹癌後依然微笑,依著自己信念生活的女子,
喜歡工作,喜歡寫作,也喜歡旅遊。經營了很多文字和畫作,出版過的散文集有:《尋訪大陸美麗山水》、《閑閑走走──台灣小旅行》、《拾穗人生》、《人間有愛》、《和自己相遇》、《荷風清恬》、《猶有溫婉》、《靜對滿天星》等。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少年小說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散文獎、全國文學報導文學獎、梁實秋文學創作獎等國內多項重要文學獎項。
 
2017-02-27 16:18:06
台大醫院腸胃科主治醫生 謝銘鈞教授 口述
Copyright 2020©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 All Rights Reserved .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7號|Website Design & Hosted By Lyons Digital Technology.